中国投资网 百科 茶道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

茶道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边肖整理的关于茶道的文化知识,供大家阅读。

关于茶道的文化知识。茶书

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技,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有专门论述茶的书籍,史籍、地方志、笔记、杂考、古籍中也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制茶方法、制茶技术的内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我国唐代以前就出现了许多茶文书。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专著不断出现,到近代已不下200种。从唐代到清末,已发现100多种茶业书籍,包括《茶经》、《茶谱》、《大观茶论》等综合性书籍。涵盖了茶叶种植、茶叶收藏、茶叶品评、制茶工具等等。也有专论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如《煎茶水记》关于沏茶用水量,《茶具图赞》关于泡茶和饮具。还有一类是地方茶书,如《东溪试茶录》,专门介绍某一地域、某一名茶的历史、生产、茶叶特点,具体描述福建建安茶等。

现将茶书精选介绍如下:

755-79000由于所写,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内容分为3卷10节。第一册第三节:“一源”,论述了茶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了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了适宜茶叶的土壤、茶叶的位置、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还提到了在湖北巴东和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两种工具"谈采茶和泡茶的工具。详细介绍了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用法。《三创》讲采茶的种类和方法。指出了采茶的重要性和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本文描述了制作蛋糕茶的六个过程:蒸、捣碎、成型、烘焙、串制和包装。饼茶根据其统一的外观和颜色分为八个等级。本文详细描述了28种冲泡茶和饮茶器具的名称、形状、材质、规格、制作方法和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质量的影响,还讨论了各地茶具的质量和使用规律。第二册第六节:“五沸”记述了各地泡茶的方法和水质,记述了用饼茶配制茶汤,重点讲述了焙茶的方法,焙茶、煮茶的燃料,泡茶用的水和煮茶的温度,煮的程度和方法对茶汤颜色和风味的影响。指出茶汤的白色浓沫是其精华。《六饮》讲的是饮茶的习俗,描述了饮茶的起源、流传和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和方法。《七事》讲述了茶的故事、起源和功效。记述了唐以前与茶叶有关的史料、传说、故事、诗词、杂文、方剂,“八出”评价各地所产茶叶的品质。叙述了唐代茶叶的起源和品质,并将唐代全国茶叶产区划分为八个茶区:每个茶区所产茶叶按品质分为上、中、下、下四个等级。《九纲》讲的是哪些茶具茶具茶具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工序,煮茶、饮茶的工具或器具。比如你去深山茶场采茶制茶,可以简化七种工具。《十图》提出把《茶经》的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位旁边,让《茶经》的内容一目了然。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其以前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学著作

755-79000除了唐代陆羽写的最早的作品外,明代的徐渭(公元1575年左右)、张谦德(公元1596年左右)、秦煌(公元1635年左右)也写了《茶经》。此外,宋朝的周姜在1012年前后撰写了0755-79001卷,明朝的孙大鸾在1588年编纂了《茶经》和《茶经》两部书。清代的陆廷灿于1734年写了三卷《补茶经》及附录一(见下)。潘思齐从0755年到79000年写了20卷。055-79000由张汤心有写,大约在公元825年出版,1卷。

755-79000唐《文婷医学》成书于公元860年左右,失传于北宋。只有辨、瘾、变、苦、因五大类六种药,注释不足400字。

055-79000写于唐苏风,具体成书日期不详,约900年前。原文失传,引自《明废部》卷四,《茶经水辨》。从书中的文字来看,看似游戏文字,但对沏茶的方法、茶具、茶汤的评价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55-79000由宋蔡襄所作,写于1051年。蔡襄序:陆羽的《茶经外集》没有记载福建建安茶,丁伟宋代的《续茶经》只谈其收藏,至于茶的烹试,他写的是《续茶经》。分为两部分,全书不到800字。

055-79000宋松齐安写于1064年左右。作者写这本书是因为还有许多关于宋代丁伟和蔡襄的建安茶的未完成的故事。全书约3000字,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总论、焙名、茶病等八项。

755-79000宋朝。这本书是黄茹写的,大约写于1075年。全书约1900字。笔者就茶叶采摘不当对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鉴别和评价茶叶品质提出十点意见。055-79000由宋朝皇帝惠宗赵霁写,完成于1107年。大观是惠宗的称号。大观初年,惠宗写《煎茶水记》,后人命名为《采茶录》。全书3000字左右,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茶叶采摘的时间和方法、蒸茶、压茶、制茶的方法、鉴别茶制品的方法等。以陆羽《十六汤品》为基础,结合宋代的变化进行详细论述。

(一)茶在中国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源于神农,闻于鲁周公,盛于唐,盛于宋。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不含酒精的特色饮品(茶、咖啡、可可)之一,喝茶的爱好遍布全球。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追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消费的茶叶、引进的茶叶品种、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品茶礼俗,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过来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被誉为“茶的祖国”。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提到茶,都是和中国联系在一起的。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茶树的起源和进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清异录》,由瑞典科学家卡尔冯须奈亚弥于1753年发表,将茶树的原始学名命名为Thea sinensis,l .然后命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sinensis”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中国。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于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原始花被亚纲、茶目、山茶科和山茶属。目前大量栽培和应用的茶树名称一般称为山茶,有的称为茶花,有的称为茶花。1950年,中国植物学家钱确定茶树的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 )0。Kuntze)根据国际命名法和茶树特性的研究,至今没有改变。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被誉为“南方第一佳树”(见唐代陆羽《茶录》)。它是一种常绿木本叶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野生的树栖茶树高度可达15-30米,基部的树干周长可达1。5米。其寿命可达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目前人们通常看到的是茶树的栽培。为了产生更多的芽和叶,便于收获,经常采用修剪来抑制茶树和prom的垂直生长

虽然茶树的起源很难考证,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为茶树的起源提供了很多佐证,使人们能够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获得科学的结论和论点。

(1)最早的茶字

从古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认为“茶”字是在中唐以前使用的。虽然,在当时的某些场合已经看到了“茶”字的字体或者“茶”字的读音,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字的字体、读音、词义是同时确定的,这是中唐以后的事情。虽然“茶”字从中唐开始就被广泛采用,但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著名的茶字。所以,同一个茶词的读音也是不同的,比如广州读作' ch'福州读作' ta '厦门、汕头等地读作' t'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读作' chi ''周'或' ch'至于兄弟民族,发音差异就更大了,比如云南傣族发“拉”,贵州苗族发“ch t”,等等。由于茶叶最早是从中国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所以时至今日,各国对茶叶的称谓大多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茶叶出口地区的人翻译的,比如日语中的“ch”和印度语中的“ch”,都是茶词的原音。俄语“ya”这个词和中国北方茶的发音很像。英语的“tea”,法语的“th”,德语的“thee”,拉丁语的“thea”,都是根据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的发音翻译过来的。此外,澳大拉西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茶字的发音都是中国茶字在中国的音译。一般来说,各国茶的发音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西欧等国的茶是通过海路传播的,中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茶的发音大多与“te”、“ti”相似,如英国的tea,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国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等;在中国茶叶由陆路传向北方和西方的国家,茶的读音与中国北方的“茶”相近,如苏联的“ya”、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伊朗的chay、波兰的chai、阿尔巴尼亚的Chi等。朝鲜的撒、希腊的蔡、阿拉伯的蔡等。这也与中国北方的茶叶相似。

通过“茶”字的演变和确立,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只是根据各国的语言改变了它的形状;也告诉人们,茶来自中国,来自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唐代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茶是一种常见的称呼,比较文雅的叫“茗”。但在本草文献中,如《茶经》、《茶图》、《茶录》、《东溪试茶录》等。在诗词书画中也是如此,其实不然。可见茶是茶的主要同义词,经常被学者引用。

(2)以前的茶树

在唐代陆羽写《品茶要录》之前,中国古代史料就已经有了茶事的记载。比如在茶史研究中,总是提到古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神农百草味是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古老传说,在《大观茶论》、《茶论》、《大观茶论》等书籍中均有记载。那么,神农是一个什么时代,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按照《茶经》和《植物种志》的说法,神农时代是只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二毒……”虽然是传说,但说它总结了原始社会人们长期生活奋斗的经验,把功劳集中在神化的神农身上,是无可非议的。至于茶在原始社会的解毒作用,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以今天人的眼光来看,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如果以此推断,中国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是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其实,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一定是在人们发现和利用茶树之前就被人们发现和利用了,而且是在很久以后。人类用茶的经验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逐渐扩大,时间久了,逐渐出现文字记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不同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的称呼并不一致。以上提到的唐代以前茶的不同名称就是佐证。因此,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培育和利用茶树,但茶的起源肯定要早得多。

茶起源于何时?按照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考证,茶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早期;双子叶植物繁盛于中生代中期;新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出现山茶属植物化石。在山茶科中,山茶属是一个相对原始的种群,发生在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茶树是山茶属的原始物种。因此,根据植物学家的分析;茶树从起源到现在已经有6000万到7000万年的历史了。

综上所述,茶树最早是中国人发现的,最早是中国人利用的,最早是中国人栽培的。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化遗迹,为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供了又一补充证据。

2.茶树的起源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代调查研究资料不仅可以证实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而且可以明确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1)茶树起源之争的由来

茶树起源于中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所认可。只是到了1824年,英国驻印度少校布鲁斯(R. Bruce)在印度阿萨姆邦萨迪亚发现野生茶树后,一些外国人士以此为证据,开始对中国作为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此后,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茶树起源之争。

(2)中国古今野生茶树。

中国是世界茶的祖国,古今中国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茶树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在我国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种大茶树是不经过人工培育,很少采收的,俗称野生大茶树。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存活下来的群体,不同于更早人工栽培后废弃的“野茶”。当然,这是比较而言的。在人类知道如何栽培和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在今天,仍有半野生茶树,如生活在云南楚雄、南华哀牢山的彝族,他们有在森林里挖野生茶苗种植的习惯。现在广泛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猫茶、乐昌白猫茶、海南大叶茶、重庆皮坝茶、桐梓大叶茶等等,早年都是野生茶树。可见,野生茶和栽培茶没有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茶树。

中国是发现野生茶树最早、最多的国家。

我国野生茶树集中分布区有四个,一是云南南部和西南部,二是云南、广西、贵州毗邻地区,三是云南、四川、贵州毗邻地区,四是广东、江西、湖南毗邻地区,少数散在福建、台湾省和海南省。它们主要集中在30 N线以南,尤其是25 N线附近,并沿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3)中国西南是茶树的起源地。

是否有野生大茶树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是茶树的原产地。

茶道文化知识2。饮茶方式的演变

;中国饮茶方式的四大转变

中国有几千年喝茶的历史。随着制茶技术和实践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四大变化。

第一阶段:煎服。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经常吃不饱饭。当他们发现茶叶无毒可食用时,他们喝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享受茶的色、香、味,所以不能算作喝茶。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消暑解渴,还能振奋精神,治疗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物中分离出来。以汤治病,是饮茶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茶就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很少,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阶段:喝汤法。

从先秦到汉代,茶从药变成了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如郭璞在注《茶经》中所说:茶“可煮成汤”;也就是说煮茶的时候要加玉米和调料煮粥。在唐代,这种饮酒方法经常被使用。中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在唐代就接受了饮茶的习惯,所以他们仍然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入其他食物。

第三阶段:磨喝。

此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盛行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新修本草》年记载的三国魏国张炜:“荆、巴间采叶做饼。叶长老,这饼是米糊做的。要煮茶,先焙干,捣碎,放在瓷里,浇上汤,用葱、姜、橙写。喝酒醒酒是睡不着觉的。”这里说得很清楚,当时采摘的茶叶要先做成饼,喝的时候再捣成泥,煮开。这个方法和今天喝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饮法的“始祖”。但此时,用汤泡出来的茶,仍需掺入“葱、姜、橙”,可见从喝汤法向饮茶法过渡的痕迹。中唐以前,陆羽就已经明确反对在茶叶中加入其他香料,强调茶叶要按原味品茗。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也在变化过程中。酝酿中的智慧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蒸绿茶的方法是唐朝发明的,专门在春天采摘嫩芽。蒸烤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饮茶的又一进步。散茶品质优良,口感宜人,引起了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区分茶叶的质量,当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评价茶叶色香味的方法。宋代以整叶磨、饮、酿的方法并存。到了明代,制茶方式以散茶为主,饮用方式基本为全叶冲泡。这和今天大多数人喝茶的方式是一样的。

现在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可能是新的饮茶方式的开始。

茶道文化知识3。茶文化精神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概念,如什么是茶文化、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道、茶道与茶道的关系等,都存在着一些分歧、歧义甚至混乱。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讨论才能达成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

根据文化学的定义,目前常用的文化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

所以,茶文化要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她的书《千金翼方本草篇》中主张狭义。她强调,“茶文化的研究不是对茶叶的生长、栽培、生产、化学成分、制药原理、保健功能等自然现象的研究,而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把茶学加入到茶叶考古和茶叶发展史中。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的应用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根据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以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系统。技术系统是指人类自然加工的技术性的、工具性的、非人格化的客观事物。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的、精神性的、个人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系统通过语言和社会结构形成一个统一体,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物质文化层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的总和,是具有物质实体的有形文化之物。

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表现为礼仪、民俗、风俗等形式。

心态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相当于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读过关于茶道的文化知识的人还读到:

1.茶道文化知识

2.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3.茶道文化句子

4.茶道文化功夫茶知识

5.茶道文化。茶道美文。

6.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茶道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茶道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茶道特点是什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知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